立秋剛過,背靠仙游南林山、面朝木蘭溪的大濟鎮溪車村,村莊錯落有致,與山川、河流、綠野、藍天交相輝映,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。 村莊里,有著一座清代三省提刑鄭遠的總憲第,距木蘭溪岸200米。這是一處土木結構的三座厝,富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,遠眺錯落有致、近看古樸典雅。正門上,懸掛著“總憲第”牌匾,廳堂中央高懸“三省提刑”的匾額,令人肅然起敬。這座建筑2021年被評為仙游縣傳統風貌建筑。 “1936年,因起了大火,廳堂和廂房基本夷為平地。2008年,后人籌措資金近6萬元,按原結構重修了?!编嵾h的第十一代后人、今年68歲的鄭文國介紹,鄭遠字懷伯,清康熙五十六年(1717)中舉人,雍正五年(1727)中進士。他初任直隸隆平縣知縣,時逢水災,災民流離失所。鄭遠組織救災及災后生產,當地災年仍獲豐收。此后升任壽州牧,總督李衛器重其才干,奏請牧守補用留直隸。因鄭遠善能理事,相繼遷任延安守、浙江按察和閩浙贛三省提刑等職。 鄭遠任上,重視文化教育及社會公益,捐獻俸銀修復書院、橋梁,百姓尊其“威之若師傅,親之若父母”。任浙江按察使及閩浙贛三省提刑期間,浙江有積案數百起,鄭遠條分縷析,讓冤案得到平反、重案得到嚴處,眾多累年懸案積案得以妥處,百姓贊其為辦案“神明”。 據仙游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撰的《仙溪歷史名人》(2016年版)記載,鄭遠為官數十年,清貧簡樸,“臥不重席褥,食不兼味”,“悃幅無華,苞苴不入”,不徇私情,為政清廉,人謂有先正遺風。晚年致仕歸家,自己種秫釀酒,安貧守拙,著有《歸田小詠》等詩。 “勤耕勤織是榮華,貪財無意眼前花。貪花醉酒無利益,爭名奪利破人家……”時至今日,鄭遠的詩被仔細謄寫,貼在總憲第墻壁上,供后人學習。鄭遠的第十一代后人鄭文萬說,根據族譜記載,鄭遠后人已延續至第13代200余人。鄭遠的這首詩是鄭家家訓,代代流傳,教化后人。 不僅僅上述詩句,鄭遠的風范也在200多年的歲月中,浸潤著溪車村這片美麗的土地。如今,背靠青山、前擁木蘭溪的溪車村,良田美景一覽無遺,滿目蔥綠,規劃中的木蘭大道沿著木蘭溪防洪景觀帶相伴而行,構成一幅幅醉人的鄉村田園風光畫卷。 南湖流芳世澤長。3年前,村民自發出錢出力,修建了通往鄭遠幼時讀書時住過的古寺南林寺的步道。這條約5公里長的步道,是村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,也是村民仰慕鄭遠風范的通暢之路。 溪車村氣候宜人,雨量充沛,土地肥沃,是因地制宜發展農、林、果等的福地,擁有耕地1400多畝、林地3700多畝。在“黨建引領、夯基惠民”工程引領下,溪車村大力發展龍眼、水稻、文旦柚等特色農產品種植,村民的生活日益富足。 2019年,溪車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。眼下,村里正在加緊建設黨群服務中心,發掘鄭遠的文化傳承故事,打造2000多平方米的廉潔文化廣場,借由奔涌不息的木蘭溪水,在莆陽大地續寫興化兒女的奮斗故事。 |